2007年度获奖科技成果——省部级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11日 来源: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 阅读量:2666

 

2007年省部级获奖情况

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beta-防御素-2的基因工程菌培养生产及在全身性感染中的作用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细胞浆靶向壳寡糖-硬脂酸嫁接物纳米载体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2007年度获奖科技成果(摘要)
 
彭淑牖 刘颖斌 蔡秀军 牟一平 李江涛 彭承宏 许 斌 王建伟 薛建锋
刘付宝 洪德飞 方河清 曹利平 钱浩然
 
    本项目在下列五个方面对肝尾叶切除进行了创新和完善:1.静脉控制技术,通过在肝蒂、肝下下腔静脉、肝上下腔静脉和肝静脉主干预置阻断带来控制肝脏血流以保护静脉、减少出血,从而使术者可以从容的修补破口、结扎肝短静脉或切除和修补受肿瘤侵犯的下腔静脉侧壁;2.经正中入路单独尾状叶切除术,是在肝脏正中裂位置劈开肝脏以显露和切除尾状叶。3.绕肝提拉技术,在肝后下腔静脉前面的空隙建立隧道并预置弹力带,在肝脏正中裂劈开时提拉弹力带,可有效保护下腔静脉使手术的操作部位变浅,增加了尾状叶切除的安全性。4.逆行性尾状叶切除,先将肝尾状叶与其他肝叶分离,最后处理肝短静脉,将尾叶与下腔静脉分离开,该方法在肿瘤侵犯重要血管或肿瘤巨大时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5.尾状叶肿瘤的接入治疗,通过采用该方法治疗尾状叶肝癌,使一部分尾状叶肝癌的体积明显缩小,二期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SCI收录4篇,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作专题报告并在德国著名医院演示尾状叶切除术,研究结果已在国内20多家医院展开应用,挽救了数百名肝尾叶疾病患者。
    本研究获2007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林俊 张信美 徐开红 石一复 温 洁 邓 琳
 
    本项研究是国内外最早探讨白细胞介素的蛋白表达及其基因变异与EMs 发病及其临床表型间相关性的课题,尽管关于EMs 的发病机制众说纷纭,但是本课题的研究表明免疫因素,尤其是多种白细胞介素表达水平的改变及其基因结构的异常,在EMs 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关的临床表型( 如EMs 相关性不孕等)的出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为深入理解EMs的发病机制,筛查 EMs的高危人群,协助EMs的临床诊断以及将来设计调控白细胞介素功能活表达的免疫治疗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本课题组已经在国内外妇产科领域杂志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收录6篇),本课题论文在近5年内被其他文章引用达21次,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部分单位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
    本研究获2007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姚 克 叶 娟 王凯军 孙丽霞 徐 雯 吴仁毅 许正平 李宏武 鲁德强 俞一波
 
    本研究项目涉及眼科学和生物电磁学。课题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低强度微波辐射对眼晶状体的损伤为研究重点,探讨和论证目前国际微波辐射公共安全接触标准的可靠性。 课题主要内容、特点、推广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 通过对低强度微波辐射后兔眼晶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观察,发现了细胞损伤发生凋亡和坏死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并量化检测到了这种损伤的客观存在。 2. 论证了低强度微波辐射可阻断细胞增殖周期,使细胞停滞于G0/G1期,并通过分别调节P27Kip1和c-myc这两个调控细胞周期转换的基因而实现。首次发现这种损伤对晶状体的生长发育及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3. 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体系,并检测到了手机频段的低强度微波辐射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以客观的实验依据为日常生活防护和劳动保护提供理论指导。4. 微波辐射对细胞损伤所诱发的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均发生在细胞蛋白和基因水平,首次以客观实验依据证实低强度微波辐射的"非热效应"。 发表论文10篇,包括SCI收录论文4篇和国家一级刊物6篇 (其中IM收录8篇),另有1篇文章已被SCI录用待发表. 论文被引用31次,其中他引11次。《Microwave News>在显要位置刊登研究成果,认为该研究成果必将引发一场关于微波安全接触标准的新的国际大范围讨论。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郑树森 王伟林 吴 健 卢安卫 张 珉 沈 岩 梁廷波 徐 骁
严 盛 陈石妹 蒋天安 徐增斌 何江娟
 
    本课题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1)制定了活体有效供肝体积的标准,确定取出成人活体供者60%的肝脏,残留40%的肝脏即能保障供体安全,也能有效恢复成人受者的肝功能。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和三维立体重建技术,建立数字化虚拟肝脏,确定采取右半肝或左半肝移植。(2)肝静脉架桥方面:建立了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肝移植、维持受者体内第V、第Ⅷ段的肝静脉回流的手术方法。第V、第Ⅷ段的肝静脉回流采用架桥方法,架桥静脉可取自受体肝的门静脉、肝静脉或脐静脉。架桥静脉可有Y型和V型。(3)在取左半肝移植时,把远端的肝中静脉给予供肝,以利于引流供肝第Ⅳ段的肝静脉,把近端的肝中静脉留给残留肝,以利于引流残留肝第Ⅷ段的肝静脉。(4)围手术期应用生长抑素降低小体积肝移植的门静脉压力,减少移植肝损伤。同时在动物实验中部分阐明小体积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应用推广情况:共接受参观进修人员100余人,并到兄弟医院指导开展活体肝移植。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班5期,发表活体肝移植相关论文50篇,SCI收录13篇,共被引用20次。其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活体肝移植对于供体和受体都更安全,并促进了肝胆胰外科外科的技术发展。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陈 智 李兰娟 朱海红 陈 峰 周林福 羊正纲 贾红宇 彭国平 蒋汉梁
 
    传染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控制传染病是医学研究领域的重点。传染病控制的难题在于病原体的高通量、快速诊断,以及现症患者的治疗。本项目从传染病的高通量、快速诊断技术和常见难治性病毒感染的治疗技术两方面进行攻关,开发具有我省自主知识产权的诊断平台和治疗药物。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建立传染病的高通量、快速诊断技术平台:1、建立56种病原体的高通量检测技术:通过生物信息学设计并合成56种病原体的特异性探针,将探针交联到微球上,通过杂交和在Luminex100analyzer上进行检测,获得特异性的56种病原体的探针序列阳性标准品的实验结果。与现有同类技术如病原体分离培养、ELISA、药敏试验等相比较,灵敏度、特异性、可靠性均有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98.5%,特异性达到99%,检测变异系数3.5%,检测时间仅为1小时,与病原体分离培养、药敏试验需要24小时和ELISA试验需要2小时相比,检测时间不到对照法的50%。2、研发出呼吸道病毒的高通量诊断芯片:通过设计和合成探针序列,构建芯片,标记探针,提取病毒培养和病毒RNA,逆转录,PCR扩增,探针荧光标记和杂交与扫描等实验完成流感病毒检测,结果显示用该方法可以广谱的鉴定出流感病毒的相关亚型。3、研发出用于26种HPV病毒型的检测与分型的液体芯片:本项目研究建立的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分型基因芯片,可灵敏地检测各种型别的HPV。4、建立用于HBV定量和耐药性分析的方法:获得HBV突变的LNA探针,可用于检测HBV耐药性分析。二、研究重要传染病治疗新技术1、建立治疗HBV病毒感染RNA干扰技术:本研究针对HBVS基因设计shDNA(smallhairDNA)序列,建立了小片断干扰RNA体外抑制HBV表面抗原融合基因方法,腺病毒载体表达方法,并且在HepG2.2.15细胞中研究特异性的shRNA对乙肝表面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以及HBV转基因小鼠体内实验验证其作用效果。2、研发口服转移因子冻干粉制剂:冻干可提高多肽的稳定性,而且采用经冻干工艺生产,有利于该产品的活性存活,保证产品的质量,有利于产品的运输、贮藏,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国内外均未见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正申报临床批文。本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国内一级杂志18篇,合计他引25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申请13项。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厉有名 虞朝辉 陈卫星 乐 敏 陈韶华 张 宇 周华丽 徐根云 竺国芳
 
    自1997年开始,本课题组对酒精性肝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一、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调查: 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了为期7年的队列研究,获得了浙江省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酒精性肝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二、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新发现:铁代谢异常、肝内铁过度沉积、缺氧、内毒素血症、NF-kB活化、COX-2表达增加等与酒精性肝损伤有关;MMP-13可能参与酒精性肝纤维化早期基质的降解;NO在酒精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中起一定作用。 三、酒精性肝病诊治方法研究: 在诊断上,发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GF-β1 mRNA水平变化可用于嗜酒合并ALD的检测;缺糖转铁蛋白是酒精性肝病较理想的诊断指标。在治疗上,发现茶多酚具有抗大鼠酒精性肝损伤和肝纤维化的作用,美他多辛对酒精性肝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总有效率为79.03%。 本项目研究成果已总结成54篇论文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其中SCI收录4篇、IM收录16篇、中华系列杂志21篇),被他人引用达115次(SCI收录论文他引15次、国内他引100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三十家医疗机构应用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本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我国酒精性肝病研究领域的发展。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程翼宇 王 毅 范骁辉 沈 朋 刘 雳 贺 庆 王学伟 刘雪松
 
    本项目创造性提出中药组效关系辨析理论及技术方法学,进而构建了中药新药发现及设计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被SCI收录及数十次引用,实现了我国在新药创制方法学研究领域零的突破,在新药研发国际竞技场上为中国争得了话语权。这一原创性成果被誉为中国人的新药发现及药物设计方法,标志着我国新药创制理论研究从此迈进国际学术核心圈。这对于自主创新发展我国新药创制技术、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学术地位及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巨大的工业应用价值。 本项目以双丹方、气血并治方和四物汤等复方为方法学研究载体,对中药有效组分筛选和发现方法、中药化学组成与药效关系辨析计算技术及中药组分配伍优化设计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的创新成果有:1.创造性提出"中药定量组效关系"科学理念,进而构建了中药组效关系辨析理论及技术方法学,开辟了辨析中药化学组成与生物效应间相随变动关系的技术途径。2.创建了基于因果关系发现算法的中药有效组分辨识方法,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方法。3.创建了基于定量组效关系模型的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优化设计方法,为组分中药设计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方法学基础和技术工具。4.将相关理论及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中药质量评价及中药组分配伍设计等方面,发展形成了中药新药发现及药物设计方法学。 本项目研究证实中药化学组成与生物效应间的相关性可以用定量组效关系模型辨析,这一重大科学发现为现代中药创制及研发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学。相关成果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被SCI收录20篇、EI收录4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相关论文被国内引用101次,其中他引63次;被 SCI论文引用85次,其中他引45次。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beta-防御素-2的基因工程菌培养生产及在全身性感染中的作用
方向明 徐志南 舒 强 陈齐兴 彭 力 石 卓 陈 智 姚航平 岑沛霖
 
    在浙江省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本项目组开展了"beta-防御素-2的基因工程菌培养生产及在全身性感染中的作用"的研究,旨在开创生产具有生物活性的防御素的技术路线,并探讨防御素在全身性感染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①优化beta-防御素-2基因的密码子,比较其在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毕赤氏酵母菌中的表达,通过多个表达系统改造、重复基因构建和培养条件优化等多种新策略,将beta-防御素-2表达水平从10mg/l提高到100mg/l,最终表达水平高达750 mg/l以上. 随后开发了一条简单高效的分离工艺,纯度高达99%, 总收率达到25%。②在体研究表明,重组beta-防御素2明显减少大鼠呼吸道感染的绿脓杆菌的数量、调控炎症反应、减轻肺损伤程度、提高全身性感染大鼠的7天生存率。③进一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beta-防御素基因的遗传变异与全身性感染发生发展密切相关。④此外,本项目发现beta-防御素基因在外周血的可诱导性表达存在个体差异,且beta-防御素2基因的差异表达与其启动子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不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开创了一条高水平生产具有生物活性的防御素的技术路线,而且探讨了beta-防御素2在全身性感染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为全身性感染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向。 至2006年4月底,本项目共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论著16篇;论文被引用次数为68次,其中单篇论文他引次数最高为17次。经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科技查新证实:除项目组成员发表的文献外,上述研究成果①-④在国内外所检文献范围内未见报道。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黄荷凤 董旻岳 王建华 宁维翾 陆秀娥 罗 琼 唐 莉 许 泓 洪丽华
 
    本研究经历近20年,通过创新性地建立人源性内异症早期动物模型及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药敏细胞模型,对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和药物治疗靶点进行了体外研究;同时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内异症患者的腹腔内环境--腹腔液中的细胞因子、激素以及异位内膜相关酶学的改变进行了综合分析。本课题的创新意义在于:在国内外首先报道了对在位与异位子宫内膜的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脂酶、碱性磷酸酶以及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机理;通过建立内异症的早期动物模型,国内外首次研究了VEGF、MMP-2在内异症早期病变中的作用;观察腹腔液一氧化氮、甾体激素及前列腺素水平与内异症以及内异症性不孕的关系,阐述了内异症性不孕的原因与机理;国内外首先观察了内异症常用治疗药物对子宫内膜细胞增殖、DNA合成、前列腺素产生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探索了提高内异症性不孕疗效的途径与机制。课题针对生殖医学临床的重要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并与临床相结合,提出了内异症发病可能的机理和治疗的依据。经查新检索,本项目有多项创新点,6篇论文被SCI收录,累计影响因子15.511;3篇SCI论文累计被引用15次(13次国外学者正面他引,2次自引);1篇中文论文被国内学者引用2次(正面他引)。研究成果在省内多家医院得到应用。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细菌氧化还原蛋白Azurin诱导人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临床意义
杨迪生 叶招明 苗旭东 李伟栩 陶惠民 高 翔 林 秾 冯 洁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目前好发青少年的骨肉瘤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难点:部分病人因为肺部及远处转移、局部复发、化疗严重毒副作用和耐药问题使治疗效果差着手,试图运用分子生物学及相关技术探索肿瘤的生物治疗-微生物纯化产物治疗骨肉瘤肿瘤和其他恶性肿瘤。研究首先通过DNA基因重组技术通过亲和层析技术纯化、透析、复性和活性鉴定.成功获得大量纯化有活性的wild-azurin,用于诱导人骨肉瘤细胞U2OS凋亡的实验研究,多种经典的凋亡实验均证实细菌小分子蛋白纯化蛋白azurin能明显地杀伤人骨肉瘤细胞U2OS,并且这种杀伤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实现的。进一步通过线粒体膜电位测定、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经TIPAS 图像分析系统处理、FCM的检测、RT-PCR技术,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手段对AZURIN诱导人骨肉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发现: P53蛋白与其密切相关,Fas 依赖途径可能为细菌氧化还原蛋白细菌氧化还原蛋白Azurin诱导U2OS 细胞凋亡主要机制之一,Bax表达,casepase-3,8活性上调和Bcl-2的下调可能在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途径可能参与了Azurin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该项研究成果及进一步的研究可望为Azurin 纯化物应用临床治疗骨肉瘤提供详实、客观、科学依据。使活菌纯化产物小分子蛋白成为一种新的应用临床骨肉瘤和其它肿瘤治疗的方法。研究内容和结果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包括SCI收录文章4篇,PUB MED收录6篇,国家一级杂志2篇。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姒健敏 王良静 孙蕾民 陈淑洁 李晓玲 赵岚 吴加国 刘玮丽 方燕飞
 
    研究历时五年半,发明并研制设计定标活检钳,制定技术标准,进行工程技术试验,制定MTB技术规范,并实施动物和临床试验。定标活检技术符合胃粘膜定标活检医学技术要求,对胃癌前病变患者定标活检后15月随访,复查的病例92.3%原标定部位标记清晰可见,满足复诊期的要求(一年以上),能够长期监测随访癌前病变。首先提出癌前病变定标监测的概念,发明了定标活检技术,创建了完整的技术规范,即MTB技术包含了定标活检钳的研发、定标液研制和临床操作技术规范。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请专利2项。建立了以MTB技术为核心的癌前疾病监测技术体系,采用MTB技术为核心技术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有一项,该技术被列为 "十一五"支撑计划的关键技术 ,被列为省科技厅重点企业孵化器项目。杭州桐庐尖端医光器械总厂、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博通胃肠病诊治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定标活检钳并开发相应的产品,投资75万,产生经济效益近170万元,2004-2006 年销售额65.94万元,利润额38.9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和奥林巴斯(北京)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各签订50万开发合同,利用MTB技术监测胃癌前病变。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内置LTB幽门螺杆菌UreB-HpaA两价口服基因工程疫苗的实验研究
严 杰 毛亚飞 孙爱华 罗冬娇 潘建平 陈学军 范兴丽 夏肖萍 陈 喆
 
    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1.临床菌株主要表面抗原基因型及血清学分析;2.主要表面蛋白抗原和多肽佐剂重组表达、免疫原性鉴定及筛选;3.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感染模型;4.构建ltB-ureB-hapA人工融合基因及其表达系统;5.研究LTB-UreB-HapA动物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本项目主要成果有:1.发现较高的不同基因型幽门螺杆菌混合感染率;2.构建了7个幽门螺杆菌基因、3个多肽佐剂基因原核表达系统;3.沙鼠和小鼠模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均为100%;4.选择LTB为佐剂、UreB和HpaA为抗原,构建了人工融合基因ltB-ureB-hpaA及其原核表达系统,其产物仍保持各自的佐剂活性和免疫原性;5.rLTB-UreB-HpaA口服免疫后免疫保护率可达100%,rUreB和rHpaA的S-IgA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1.7%。本项目有如下技术创新:1.首先发现并报道我国胃炎和消化道病人中约有1/3混合感染多种不同基因型幽门螺杆菌,为采用多种抗原幽门螺杆菌基因工程疫苗必要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2.首先证实并报道幽门螺杆菌黏附素HpaA是仅次于UreB较为理想的疫苗候选抗原。3.国内外首先成功地构建了ltB-ureB-hapA人工融合基因及其表达系统,其产物仍有良好的佐剂活性、免疫原性;4.首次证实并报道重组LTB-UreB-HpaA对感染动物有很强的免疫保护作用;5.首先证实并报道LTKA63主要通过Th2途径发挥佐剂作用。本项目发表SCI论文4篇、IM论文9篇、中华系列杂志及浙大学报论文8篇、其他英文论文2篇,主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专著《临床医学分子细菌学》,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通过初审。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周建英 陈亚岗 俞云松 王 杰 王雪芬 瞿婷婷 许攀峰 孔海深 蒋婧瑾
 
    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肺部常见病原的检测技术,并对主要病原菌的耐药现状及耐药机理进行了研究。 本项目主要完成的内容有: 1.对异基因骨髓移植(All0-BMT)后的肺部感染进行临床研究,阐明了移植后肺部感染的易发时期和主要的感染病原,同时指出了防治的重点和关键,对降低移植后感染死亡率有一定意义。 2.阐明ermB基因介导的靶位改变是杭州地区CAP感染的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 3.铜绿假单胞菌中产碳青霉烯酶和AmpC酶占一定比率,是造成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头孢菌素第3,4代耐药的主要原因. 4.发现头孢他啶对轻中度产CTX-M-14型ESBLs的大肠杆菌性腹膜炎有一定疗效。 5.HLGR可由一种新的质粒介导的APH(2")-Ie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所引起。并可通过转座酶与其他耐药基因一起在质粒或染色体之间进行传播。 6.菌阳肺结核患者存在细胞内Th1反应减弱, Th2反应增强,且这种改变随病情严重度增加而更显著;HI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则细胞内Th1反应减弱,Th2反应未见增强。本课题共发表论著22篇, 其中4篇SCI。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金 洁 佟红艳 钱文斌 童向民 徐伟来 孟海涛 陈志妹 楼基余 黄 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多数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目前其发病机理尚未阐明,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探讨其发病机理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本课题研究了p15INK4B基因、WT1基因、端粒酶和端粒酶逆转录酶在MDS发病中的作用以及MDS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对中国人MDS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点进行了高水平的研究,揭示了染色体特点对MDS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意义。在国内外首先建立了MDS荷瘤动物模型。研究了中药雷公藤内酯醇和三氧化二砷对人MDS细胞体外与动物体内作用及作用机制,初步阐明了一些MDS新疗法的理论依据。临床应用三氧化二砷与反应停治疗MDS患者,获得良好的结果。产生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课题共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一篇SCI论文影响因子6.612分,5篇SCI收录摘要发表,英文文章共被引用5次。 科学发现及技术创新:1、和上海市血液病研究所和苏州大学合作,对中国人MDS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点进行了高水平的研究,初步阐明了MDS患者染色体异常的特点,揭示染色体特点对MDS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在国际上首次报道。2、研究了WT1基因和hTERT在MDS诊断与预后判断中的意义,国内尚无报道。3、在国内外首先建立了MDS荷瘤动物模型,用于MDS发病机理研究及药物筛选研究。4、研究了MDS的p15INK4B基因甲基化。结果发现p15INK4B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MDS的发病,并发现降甲基化药物5"-杂氮-2"-脱氧胞苷对MUTZ-1细胞有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通过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向省内外学员讲授、推广MDS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与MDS新治疗方法。多家单位已应用三氧化二砷和反应停治疗MDS;MDS细胞株被上海、江苏省血液病研究所引用。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胡富强 袁 弘 杜永忠 游 剑 叶邦阜 赵梦丹
 
    本项目在细胞浆靶向纳米载体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生物膜脂质屏障是药物进入细胞浆的主要限速因子,脂质微粒具备细胞快速摄取优势,但受到自身载药能力的限制,也容易被体内巨噬细胞吞噬。由脂质材料硬脂酸与水溶性壳寡糖形成的嫁接物,可在水性介质中形成具有多个核-壳结构的聚合物胶团。胶团表面的亲水性氨基,能有效避免巨噬细胞吞噬;部分疏水核位于胶团表面,可扰乱生物膜脂质屏障结构实现细胞内在化,使胶团具备细胞浆靶向功能。胶团粒径20-30纳米,有3-6个疏水核,可包封疏水性药物,应用于细胞浆靶向药物制剂研究开发。壳寡糖-硬脂酸嫁接物纳米载体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在细胞浆靶向应用领域,目前已申请2个国家发明专利。本项目已完成纳米载体材料的大规模可控合成与靶向制剂的药效学筛选。适用于包括抗肿瘤药、抗病毒药在内的细胞浆分子靶向治疗。载体材料动物静脉注射的IC50为50-200mg/kg,具有比较好的安全性。由本项目纳米载体材料组成的细胞浆靶向紫杉醇载药胶团,可增加乳腺癌MCF-7敏感细胞5倍和耐药细胞120倍的抗肿瘤疗效,可提高卵巢癌SKOV-3敏感细胞7倍和耐药细胞68倍的抗肿瘤疗效,并完全逆转上述二种耐药细胞的耐药性,显示出优越的细胞浆靶向药物疗效。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陈莉丽 吴燕岷 孙伟莲 毛亚飞 赵丹萍 余钟声 章燕珍
 
    (1)国际上首次报道了HCMV gB II型可能是与CP发生相关的优势基因型, EBV-1和EBV-2感染均与CP密切相关;(2)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Pg pgmA基因的高效原核表达系统,证实目的重组蛋白rPgmA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3)国内首次分别建立了用于快速检测牙周炎临床标本中Pg、Aa和齿垢密螺旋体(Td)的PCR法,及同时检测Pg、Aa和Td 16S rDNA基因的多重PCR法;(4)在国内首次综合研究了Pg菌株的有关基因,发现Pg菌株有很高的pgmA、fimA和prtC基因携带率和表达率,且rPgmA、rFimA和rPrtC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结果丰富了Pg检测试剂盒和Pg疫苗的候选抗原。根据研究结果首次提出了通过菌株基因型和目的基因表达情况分析,有可能达到牙周炎早期诊断和预测牙周炎高危人群的设想。上述结果进一步阐明了牙周炎发病机制、有助于牙周炎早期诊断、指导牙周炎治疗计划制定及预防。研究结果有较大的创新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本项目发表SCI收录及国家一级刊物的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他引次数6次。部分结果已在口腔临床推广应用。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蒋正言 何乐年 郑磊磊 钟国栋 王 佳
 
    自行设计了基于离散数据的脑电图相干性定量计算分析的软件,对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患者进行了脑电图相干性分析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存在大脑皮层连接功能障碍,及在刺激与非刺激状态时脑功能异常,同时应用该软件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安静状态时和工作记忆时的脑电图研究,发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休息和执行认知功能时存在大脑皮层的代偿机制。本项目设计的相干性定量分析软件计算快速方便,可提供大脑皮层连接功能的特征,不仅为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可用于探讨其他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发展的规律,并可能提供新的客观指标。主要论文12篇发表在EI及IM收录源刊等权威杂志上。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卢兴国 吴先国 毛建山 刘 进 徐根波 黄 建
 
    建立起了胸腹水总纤溶活力、纤溶终产物的检测方法(纤溶活性法),并对胸腹水性质从纤溶、凝血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1)纤溶凝血及其抑制物检测方法简便、实用,符合循证检验医学的原则,便于推广应用。(2)从单项指标看,富有鉴别诊断意义的指标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PAI-1)、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和纤溶酶(plasmin,P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总纤溶活力,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3)采用多指标分析鉴别诊断的价值则更高,总的诊断敏感性高达100%、准确性可高达90%以上。(4)通过对样本的检测和多指标的对比分析,获得了三组不同性质疾病胸腹水纤溶系统、凝血及其抑制物分布的特征及规律,并评价了其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为临床鉴别诊断肿瘤性、结核性还是肝硬化漏液性胸腹水的疑难病例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室新信息。至今发表相关论文14篇(其中IM收录1篇,SCI收录3篇),出版相关专著2部,研究成果被编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科书和专著5部,被他人引文28次。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任蔚虹 毛雅琴 王惠琴 吴育连 黄根梅 杨 颖 兰美娟
 
    本项目主要是依托数据挖掘理论,开发研制适用于医学信息网络版平台的危重病监测评估技术网络系统,包括生理参数监测、治疗护理干预监测、心理护理干预监测、人工气道管理、护理分级监测等7个模块,共147条条目;通过对全院危重病人住院期间的动态评估、积分、监护和管理,建立相应的护理服务标准,对危重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该系统已经申请并通过软件测评。其意义与成果: 1.动态了解危重病多项生理指标基础,为医疗护理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2.建立危重病人临床资料数据库,为前瞻性设计和开展危重病科研奠定基础,促进危重病医疗护理发展。 3.建立危重病人管理的护理规范标准。 4.提高或改进危重病监测技术,增强部门技术协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5.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6.缩短ICU的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费用。 7.提高床位利用率和周转率,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8.利用计算机技术推广危重病监测技术网络系统,使护理技术走向科技化和产业化。本项目出版专著2本,,发表相关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刊物1篇,国家一级刊物19 篇。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李新德 吴海洋 李恭会 张大宏 余大敏 芮雪芳 饶大庞
 
    主要通过汽化电切犬前列腺组织,成功建立了汽化电切手术的动物模型,观察前列腺的坏死深度、周围邻近组织的病理改变过程及手术前后阴茎海绵体组织内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改变情况,评价汽化电切术对前列腺及其周围组织,包括勃起神经的损伤情况。此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为TUVP提供病理改变过程,及术后阴茎勃起神经损伤的改变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该课题成果全国不同地区数家医院应用,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200余例,无病人出现TUR综合征及其它并发症,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具有广泛推广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本项目主要在于成功建立了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动物实验模型,为以后前列腺各类腔内手术的进一步动物研究建立基础,同时通过动物模型证实汽化电切术本身对前列腺周围组织损伤较局限,尤其对勃起神经未见明显损伤,很好地为汽化电切术的临床应用作出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已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IM收录2篇,1级杂志收录3篇,其余均为国内核心期刊。该项目已在国内5家医院临床应用,显示临床效果佳,并发症少。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龚方戚 朱卫华 解春红 章毅英 黄先玫 林幼敏 夏呈森
 
    总结了近五年来在小儿心血管疾病内科诊断与治疗方面最新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IM收录论文10篇,浙江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1篇,在国内外被他人引用32篇次。在国内首次研究发现1月龄幼兔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2周及4周后,可以导致肺动脉结构发生改变,肺动脉压力明显增高,肺动脉内皮细胞VEGFmRNA和eNOSmRNA表达减少。经过基础及临床研究首次发现雾化吸入硝酸甘油对实验性肺动脉高压及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发现介入治疗对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安全有效。发现治疗剂量的阿霉素可以使心脏功能减退、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心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降低,应用牛磺酸可以减轻阿霉素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发现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死率较高、血培养阳性率较低,对心内手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内科治疗及预防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发现风湿性舞蹈病随风湿热发病率的下降而明显减少。在国内首次报道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超声与造影的对照研究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川崎病后伴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小儿的应用;首次对单纯性肥胖儿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扩张功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及动脉病变作了研究探讨。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贺晶 董旻岳 王正平 黄荷凤 陈丹青 胡文胜 黄夏娣
 
    经过10年的研究,课题组针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并发症和临床处理等最受关注的问题展开系列研究,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和临床病例观察等方式,探讨多种免疫学因素以及其他相关因子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总结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尤其是早发型子痫前期等特殊类型)的临床特点和预后规律,增强了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有效改善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预后。 课题研究结果显示:1、孕妇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IL-2,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新喋呤等炎性相关因子,母胎淋巴细胞转化率、Fas/FasL系统表达、Th1/Th2平衡等指标均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提示过度炎性反应、免疫失常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2、对孕妇血液动力学和胎盘的体视学研究等进一步验证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基本病理改变,提出加强对这些指标的监测能够提高对疾病严重度和预后的判断;3、临床观察总结了早发型子痫前期、正常血压子痫、HELLP综合征等特殊类型以及伴有妊高征性心脏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症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指出有效及时的处理措施,寻找恰当的母胎结合点对改善母儿预后具有正性作用。 11篇已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学者引用38次,最高被引频次为11次;查新咨询表明,本研究有3项国内外第一和4项国内第一报道。研究成果在省内外11家医院得到推广应用,提高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改善了妊娠结局,为降低围产期病率与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舒 强 朱雄凯 张泽伟 林 茹 谈林华 李建华 朱卫华
 
    本项目阐述了婴儿先心病术后拔管失败、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匹那地尔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理;加强婴儿围术期呼吸、循环等管理的重要性,为扩大急诊或亚急诊手术范围提供了依据。本项目的先进性体现在采用内外科相嵌技术,围术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应用当今最先进的外科手术技术,适时施行急诊或亚急诊手术,扩大先心病外科手术治疗的范围,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手术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本项目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在研究期间(2003~2004年)共施行新生儿、婴儿先心病外科手术379例,占总手术例数的1/3以上(37.3%)。本组总死亡率为4.22%(5+11/379),其中室间隔缺损1.41%(3/213),法乐四联症(一期根治术)6.35%(4/63),复杂畸形9.09%(7/77)(控制在10%以内),相当于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水平,并在省内和国内近10家单位得到推广应用。新生儿、婴儿先心病急诊或亚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的开展既有效地利用了现有医疗资源,同时也节省了医疗资源,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同时,引用"快行程"概念,对先心病进行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通过提高手术技术和围术期管理,缩短住院天数,可显著节约医疗费用。本项目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专业会议上大会交流7篇,研究工作共发表论文32篇(SCI收录3篇、IM收录3篇,国内一级8篇)。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陈志敏 王财富 鲍兴儿 唐兰芳 刘金玲 祝国红 汪天林
 
    本研究通过对大样本婴儿纤维支气管镜术并发症的观察,了解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程度,寻找与并发症发生有关的主要因素,同时进行婴儿纤维支气管镜术临床有效性的系统研究,全面评估纤维支气管镜术在婴儿难治性肺炎的病原学诊断、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婴儿呼吸道疑难杂症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国内首次对婴儿纤维支气管镜的安全性及其在婴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进行系统前瞻性研究,并显示出极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本研究首次对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气道异物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由于纤维支气管镜纤细柔软,痛苦少,易于被患儿家长接受。本研究结果显示,婴儿纤维支气管镜的安全开展使各种婴儿难治性肺炎、阻塞性肺部疾病及婴儿呼吸道疑难杂症的诊断治愈率明显提高,并显著减少不合理用药,使婴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目前已在国外杂志及国家级杂志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4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7次,其中全国性会议大会讲座2次。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陈 力 郑毅雄 吴育连 宋 萍 龚道军 包 祺 陈 健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引进GLQI(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指数,选取接受肝脏、胆囊(腹腔镜和开腹手术)、门脉高压和胃癌手术的外科连续住院患者,前瞻性调查了术前、术后2周、术后5周、10周、16周、6月、9月、1年、1.5年和2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分别探索了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研制修订的GLQI指数中文版适合中国患者,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 GLQI生存质量指数能敏感地显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手术后不同时期的生存质量变化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可广泛应用于手术的疗效评价; (3) 探索不同手术方案对相同疾病患者的影响,比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生存质量被认为评价手术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4) 与外科护理工作紧密结合,为手术前后的护理和康复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技术创新:国内最早在外科领域开展生存质量测定的研究报告。采用GLQI指数对多种消化系统疾病进行客观、量化和系统的研究,优于国内其它单位的零星研究报告。成果已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被国内外其它作者引用共25余次,多次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交流。已在省内外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陈 军 平飞云 范国康 刘雁鸣 许凤芝 耿艳华 郑建敏
 
    1.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DNA Southern杂交法等方法对相关的肿瘤标志物HSP60、P53、P57kip2、iNOS和端粒长度等进行检测和表达的研究,以对白斑癌变的早期诊断,以及对口腔粘膜鳞癌的预后判断作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HSP60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P57kip2与P53和HSP60的比较研究,对口腔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更重要的影响,可作为监测口腔鳞癌发展进程和判断口腔鳞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和可靠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口腔癌组织中诱导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端粒长度与肿瘤的复发有关。2.多种肿瘤标记物联合诊断检测,相互间有互补作用,利于对肿瘤细胞增殖、淋巴转移及预后判断进行综合分析,优于单一标记物监测。 3.为肿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途径,如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来防止肿瘤细胞的转移。 4.本课题联合监测HSP60、P53、P57kip2、iNOS和端粒长度为国内外首次。 5.本研究实用性强,易推广,结果可靠,可监测口腔白斑的癌变和口腔癌的发生、发展、及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更进一步深入对口腔癌的发生、发展、预后判断、检测及治疗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6.本项目研究结果,已经在多家医院临床得到应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三篇,被SCI收录和被引用。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傅柏平 王慧明 沈晴昳 孙雪梅 陈冉冉 沈燕青 毕 玲
 
    本研究以羧酸、含羧酸或磷酸酯的自蚀粘接剂与羟基磷灰石之间的化学反应为基础,从表面化学结构和物理形态改建的角度研究各类酸对牙体硬组织表面的化学吸附和脱矿作用。 研究采用了FT-IR、ATR、XRD、XPS、31PNMR等先进的化学技术手段对各类酸、羟基磷灰石/牙釉质及两者的反应产物进行了一系列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羧酸、含羧酸的自蚀粘接剂对牙体硬组织兼具脱钙和化学吸附作用,其形成易溶的钙盐使HA和牙釉质脱钙,而形成难溶的钙盐化学吸附于HA和牙釉质表面,以上结果符合Yoshida等提出的粘接/脱钙假说。研究结果首创性地提出,含磷酸酯的自蚀粘接剂对牙体硬组织具备与羧酸类似的脱钙吸附作用,且可能是通过形成一种可溶性的复合物PAEs - HA使羟基磷灰石和牙釉质脱钙,而通过形成另一种不溶性的复合物PAEs - HA化学吸附于羟基磷灰石和牙釉质表面。羧酸、含羧酸或磷酸酯的自蚀粘接剂均可作为酸蚀剂或自蚀预处理剂的有效成分应用于临床,从而进一步提高牙体修复的保存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各类相关论文累计达9篇,其中SCI论文3篇,最高影响因子4.698。并在知名论著New Research on Biomaterials中撰写相关章节。所发表的相关论文被中外文献报道引用共计10次,其中它引7次。
    本研究获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